-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08-17
- 点赞: 4
- 浏览量: 1,537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再谈市质协要与企业同甘共苦,共患难
经济形势稳中有变,但这一次的“变”有点大。
不仅是部分原材料大幅涨价,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而且人民币贬值已接近破7。这对相当一部分原料靠进口的企业无异于增加不少压力。而且涨价的传导效应也在跟进,即使原料不直接进口的企业也感受到了传导效应带来的压力,成本大大增加。
当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时,企业的内部环境不随之变化,相当程度上是“等死”;而内部环境变得方向不对,则有可能是“找死”。
有位企业家告诉我:“我们改变不了外部环境,但可以努力改变我们企业的小环境”。他还告诉我:“其实顾客最关心的还是质量与交货期。只要质量好,交货及时,价格并不是最敏感的”。这家企业面对新问题、新挑战,既积极应对,又从容不迫,令人钦佩。也使我感到这场变化确实是对企业“体质”的考验。
我曾写过一篇“市质协要和企业结为命运共同体”的文章,得到了市质协常务理事会微信群多数人的表态赞同。但如何“结为命运共同体”?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此,这次的“变”,也是对市质协的真心实意和服务能力的考验。
从我了解的情况,企业里许多质量问题需要市质协及时辅导与提醒,比如:
有的计数型产品企业至今没有首件检验,直到成批不合格才发现工艺、设备、原材料存在问题;
有的企业技术部门不注意设计评审与验证,甚至不作样品试验就投入大货生产,或者设计更改后没有按ISO9001标准进行再次评审、验证、确认就投入批量生产,直到顾客使用才发现;
有的顾客来投诉产品质量问题,答复迟缓,没有令顾客信服的措施,顾客失望,订单流失。
有的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操作规程写得长长大篇,文字深奥,操作工人看不懂,造成操作工各人按自己经验操作,质量事故或安全事故发生的几率增高;
有的出现成批不合格后,采取的“纠正措施”,实际上只是“纠正”,以致类似问题一再重复发生,质量内外部损失不是一点点;
还有不少质量工作者不熟悉用“货币语言”来说服企业领导来认识产品质量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不少企业不了解“质量成本”的概念及重要性,失去了降低成本的一个机会;
有的企业领导也想改进,但缺少改进的方法。我市新QCC活动开展已进入第十二个年头,不少企业还理解为QCC活动仅是“质量攻关”,有的认为“技术攻关我们一直在搞,不需要QCC”;有的企业开始搞了,但是受形式主义干扰,弄得只有绝少数几个人搞QCC,多数人当“观众”或“陪衬”。“群众性”的精髓没有了,难以形成“员工自愿为实现组织目标作贡献的内部环境”;
更有信息较闭塞的企业,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仍然守着原有思维方式,企望通过政府评比名牌或XX认证来扩大市场;
如此等等。
企业在产品质量提高上遇到的这些问题,靠自己解决有困难;找政府部门“评比”来应对变化?太不靠谱。这种时候,市质量协会就应主动出手相助。
近两次的“质量检验”与“卓越现场主管”的培训盛况,说明企业很需要市质协切合实际的帮助。参加培训的企业管理人员在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中举的实例也使市质协今后的培训辅导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接下来,市质协举办的QCC活动研讨培训与全市QCC成果发表大会也一定会对企业创造内部环境有较大帮助,尤其是现在。
市质协为企业的答疑还要坚持下去。我先表个态,只要我的眼睛还能看清一点点,这项服务就不会停止。
仅仅靠市质协几名专职工作人员显然难以完成这一重任,还需要广大企业和质量工作者共同参与。市质协尽管能力有限,但一定要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实心实意地帮助企业,为质量事业贡献我们的知识与全部精力。
相信经过这场同甘苦,共患难的考验,市质协的凝聚力必将进一步增强;我市的产品质量也必将进一步扎实提高。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