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12-16
- 点赞: 5
- 浏览量: 2,656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质量人要具有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支持社会进步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力量。所谓“批判性思维”其实就是一种思辨思维。《四书》的《中庸》对此的解释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学之”。
批判性思维也是一种基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评定是非优劣的极其重要的思想品质。
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不可忽视。四十年前,就是小平、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批判性思维看待当时的“两个凡是”,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
与批判性思维相对立的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凡是上级说的,全部都是对的。应付上级文件政策的方法,就是不经思考,不结合实际,大会套小会,文件转文件,或照本宣科,或层层加码。更有甚者,干脆来个“一刀切”。环保整治中的“一刀切”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干部年轻化问题,有些地方一度搞年龄“层层递减”,干部越年轻,就表示当地领导的思想越“革命”,如此等等。若不是中央及时发现制止,这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将给党和国家带来损失。
知识分子按理是应该最具有批判性思维的群体。但许多知识分子却存在批判性思维缺位的问题,有的甚至相背而行。比如那个清华胡院长,拿了国家的科研经费,却研究出一个“综合国力超越美国”的结论,不仅荒谬,而且“误国殃民”。可是在《科技日报》总编刘亚东公开对此提出严肃批评之前,有多少知情的知识分子却对此保持沉默,这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
对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提出批评,不仅应是知识分子的天性,更是任何一个坚持思辨,坚持实事求是的人应有的良知。就以质量管理而言,我们一些质量人就比较缺少批判性思维。上面搞“免检产品”了,也就鼓动自己所在的企业去争取;上面评比“名牌产品”了,也就积极为自己企业产品能评上名牌与政府官员套近乎;上面搞层层评选“质量奖”了,为了得奖,连最基本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也可抛弃;上面搞什么“XX制造认证”了,也不管这种所谓“认证”,老百姓是否相信,是否科学,也去“轧一脚”。而不看看,这样由政府为企业产品质量背书的行为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这样花样一出又一出的评奖又为我国提高产品质量带来什么效果?
我国的产品质量无论在适用性与符合性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要正视这一现实。靠胡院长他们唱高调,提高不了综合国力;靠评比“评”不出一个“制造强国”。妄自菲薄也无助于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更需要以批判性思维来审辨我们过去在质量管理上的方式,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做得好的就坚持;做得不够的就改进,就像推进我市的“新QCC活动”那样,不断探索符合科学规律的质量管理方法和道路。在批判落后中前进,我国的产品质量才会扎扎实实地实现赶超。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