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师:仅靠被称为“改革派”的张茅,难以解决我国产品的质量赶超问题
  •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19-02-15
  • 浏览量: 1,930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仅靠“改革派”张茅,难以解决我国产品质量超越问题

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张茅同志上任后大刀阔斧,锐意改革,先后取消著名商标评比、名牌产品评比。近日又宣布制定、起草标准不再署名标准起草单位与起草人,此举必将有利于“标准引领质量”的实施,提高我国标准水平。我们再次为张茅的改革举措击掌!

以前,我一直纳闷,有些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我也认识。这些人在大中型企业中虽然地位较高,而文化程度充其量也只是“洋泾浜”的大专,甚至连标准文本也读不连贯,怎么能作为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主要起草人?也有的主要起草人尽管文化程度较高,但几年内竟能起草近十个甚至更多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也实乃咄咄怪事。谁都知道,起草标准需要进行反复试验、论证,是一种技术积累的系统总结,国外制定一个标准至少需要五年,一个单位一个人在短时期内起草那么多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即使其他什么事都不做了,神仙也来不及啊!

读了“嘉兴质量网”转载的“市场监管总局革新陋规,起草标准不再署名,断了多少人的财路”一文,才恍然大悟,原来制定、起草标准早已成为一些人牟利的工具,权钱交易的通道。很多标准的起草单位与起草人都是用钱买来的。

于起草单位而言,不仅可以扬名,更主要的是控制了行业产品质量水平的话语权,在起草标准时尽最大可能照顾本企业的实际设计、工艺水平,变相垄断,抑制同行其他企业。批准单位为了钱也迁就,结果造成标准水平低下,或必要的指标缺失,被称为“垃圾标准”。有的部门或地方经常引以为傲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提升,却常常掩盖是在什么标准水平下的“合格”;掩盖我国标准水平与发达国家标准水平的差距,变成了自娱自乐。

于标准起草者个人而言,这样快速、草率地起草标准,不仅可以浪得虚名,而且在技术职称评定时可以作为“技术成果”申报,多搞几个标准,得个高级技术职称不是问题。久而久之,也就忘了一个科技人员的良心。我在和企业接触中常常发现,有的在行政岗位上,具有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其作派不像一名企业科技人员,更像一名三流官僚。

所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张茅同志上任后一系列革新陋规的作为,都是贯彻李克强总理关于“品质革命”的实际行动,是动真格的改革措施。但是,改革必然要触动既得利益者,必然有阻力。就以取消名牌评比、著名商标评比而言,有的地方已形成地方性法规。作为“条条”的市场监管总局能改变“块块”的地方性法规?从现在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对此反应冷淡。或者“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你取消名牌与著名商标评比,我换个名称继续让政府为企业质量背书,市场监管总局对此也有点奈何不了。在政府为企业质量“背书”的动力完全失去之前,人们恐怕不要过早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改革措施而欢欣鼓舞。

应该看到,在计划经济惯性影响下,一些政府部门对评比、署名之类的操作驾轻就熟,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改革有一种心理上的扺触。再加上一些所谓“智囊”级专家的胡言乱语,政府部门官员被忽悠也不是个例。

因此,仅靠被称为“改革派”张茅同志的努力,显然不能彻底解决我国的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建以来,发挥了一个职能部门应有的作用,但需要得到人们的支持,尤其是对“品质革命”更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共识。同时,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决定,至多属于“规章”,法律体系中阶位较低,约束力不是很强。因此,期盼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改革措施能上升为国家法律或行政法规层面,并严格执法,自觉执行。我国实现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超越发达国家的目标才能更快实现。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