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师:从张文宏说起,构建主体性知识体系
  •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20-05-07
  • 浏览量: 1,337 次

【作者自序】

不知不觉,今年5月,已是嘉兴市质协建会35周年了;不知不觉,我大学毕业后,从事质量工作已近55年了。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后生转眼已近耄耋之年。

近来,我时常有种感觉,小平同志在召我去报到了,但总有一种心愿挥之不去,即还想争取一点时间,为企业、为社会做点什么。

百无一用是书生,思前想后,自量凭我现在的体力,恐怕也做不了什么大事了。还是总结一些此生学习的体会,也许会给想依靠自己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同仁们提供一点参考。

我因性格使然,一生坎坷。但我觉得,其实每个人都有艰难或比较艰难的岁月,而即使日子再难过,也不能放弃原则;放弃学习。大多数时候,那些艰难的岁月,最后会变成整个生命最精彩的日子,如果你能挺过来的话。

知识是何等的重要,现实环境也证明了,一个知识越贫乏的人,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勇气和莫名其妙的自豪感,因为知识越贫乏,他所相信的东西就越绝对,甚至根本没有听过与此不同的观点。

学习知识是为了替社会做事,为了做一个明白人。你认定了要做这件事,那么就要坚持做下去,相信这件事一定能完成,且愿意用比别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它、完成它,有时咬紧牙关也不能松劲。

学习不仅耍化苦功夫,方法也很重要,我这篇微信文章更多的是谈学习的方法。理工男写的东西,文采欠缺,但却是一点一划,没有虚言。

故而让《嘉兴质量网》发表。

…………………………………………………………………

构建“主体性”知识体系––我一生的学习体会

疫情期间,张文宏医生成为“网红”,不仅仅是他说的话接地气,更重要的是他答疑解惑中显示出来的扎实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病毒起源、无感染症状人数、对中药治疗的看法、对疫情的走向等更表明了独到的见解,其知识体系有着很鲜明的主体性。

近年来,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使越来越多的人们,体会到新时代掌握新知识的重要性。

其实,人的生命长度是有限的,而生命的宽度、生命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己把握的,所以要不断充实知识,永远不让自己活在盲目的世界里。

多读书,读好书,了解每本书的核心内容,重要的观点牢记心里,摘录下来。“老外”很少用手机读书。国外的海滩上经常可以见到一些欧美老外,半躺在沙滩上,两瓶啤酒,认认真真地拿着一本纸质书看着,也不怕太阳晒。

多看文章,了解每篇文章的主要观点。然后做些笔记。

利用搜索引擎,如百度、360等等,获得信息。搜索的“关键词”很重要,关键词选得准,获得的信息量相对较大。对搜索得到的信息,反复比较,去伪存真。

现在网络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不少是谣言或胡编乱造。尤其是质量管理的文章,东抄西抄,很多违背科学的,要逐步提高自己的识别能力。

谷歌搜索能力强大,但目前因种种原因,国内还不能用其过滤版。谷歌搜索对搜索国外学术性文章很有用(有的要付费)。但输入的关键词必须用英文,否则就与百度相差无几。实在看不懂的英文段落,可利用谷歌翻译软件的“相机”,也可复制、粘贴后,再用谷歌翻译。

搜索到的学术论文中的“摘要”很重要,有时看了“摘要”就知道这篇文章是否值得继续看下去。

学会制作“信息球”,在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中发现一个新的观点,仔细推敲这个观点的关键词,然后利用各种搜索引擎查找与这新观点正反两方面意见的文章,像滚雪球一样扩大有用信息量,从而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新观点的内涵与价值。

还是要强调记笔记,积少成多,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我从初中开始就有一个“坏习惯”,喜欢在书上写上自己对书中某些表述的体会或想法,甚至在课堂上一边听课,一边在教科书上涂写。有一次让班主任发现了,他非但没有训斥我,反而在家访时对我母亲说:“孺子可教”,以致我这“坏习惯”沿续到老年,反而觉得边看书,边写心得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可惜,我初中的班主任(语文老师)、数学老师、历史老师、化学老师后来都被打成了“右派”,等到“改正”,均已白发苍苍。

从广泛的选择中,逐步形成自己阅读的“主体性”。从事质量工作的人最好多学一点数学。如果再努力一点,“啃”一下数理统计与概率论。我们学的抽样检验、质量成本、统计工具等等,无不与数理统计与概率论有关。这些基础理论越扎实,就越能知其然,亦能知其所以然。

我从大学开始,就对“数理统计与概率论”有了兴趣,那简直是个深遂而又奇妙的世界,我很长一段时间几乎入迷。甚至在“文革”,我被关进“牛棚”期间,因不堪残酷的批斗殴打,深夜从“牛棚”后面翻滚下山坡脱逃,摔得昏迷中醒来时,发现自己手里死死揑着一本《数理统计与概率论》的书。

这都为后来我在质量管理学术上的发展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

有了书本知识,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系统思维能力;需要吃苦精神;需要向一线工作人员,包括操作工学习。那个年月,我当车间检验员时的师傅,一位上海技工学校毕业的高级技工,不仅教会我怎样检验产品,而且教会我当时所在的机械加工车间的各种设备的操作技术,尤其是教会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我现在虽已年逾古稀,却始终难忘恩师五十年前的教诲,一到企业,就想到车间去,那里有我许许多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看见工人师傅,我就有一种亲切感。

因此,我极力主张,技术人员经常下车间;极力主张在生产第一线去解决问题;极力主张信息流的畅通。

实践要按照PDCA循环,不怕失败,真正做成一件事,恐怕不止一个PDCA循环。

有了实践知识和系统思维能力,还要有逻辑思维能力。这在数据分析和推理中尤为重要。

你不妨寻找个小平台,使自己成为某种知识的“小老师”,提升自己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像张文宏那样把复杂的专业知识,用通俗易懂、条理清晰的语言让更多人了解知识,使你掌握的知识按照几何级数传播,从而发挥更大作用。

说来说去,关键还是能不能沉下心来,甚至数十年如一日的沉下心来,因为学海无涯。

当学习成为一种本能的驱动,就会产生美国管理学家吉姆.柯利斯所说的“飞轮效应”,学习将伴随你终生。这样,你在某个领域中的知识,也逐步从“必然王国”进入了“自由王国”,为形成“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知识体系创造了必要条件。

在浮躁的环境里,如果都能做到这样,就很不容易了。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