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ISO9001:2015版中的知识管理
  • 信息来源: 体系君
  • 日期: 2017-12-25
  • 浏览量: 7,214 次

ISO质量体系认证是任何一个有使命感和充满希望的企业梦寐以求的权威认证,经过严格审核的国际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企业真正达到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合格率。迅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加强了客户对田意公司的信任,对于增大市场占有率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知识在更新,原来的08版的ISO质量体系认证标准已经不能满足需要,本次2015版的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的出台,就是弥补了老的版本的不足之处。

对于很多组织而言,“知识”这个概念既熟悉又陌生,因为知识这个词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经常出现,人们对其有着基本的理解,但如果具体到组织的层面上,对于组织的知识是什么,其范围和表现形式是什么,组织往往难以回答。实际上,显性的知识一般指组织的作业文件、技术文档、标准、规范等文本中所蕴含的知识,而隐性的知识指的是组织中的个人通过工作和学习所积累的经验、诀窍和特定的技能。在引入知识管理之前,组织对这些事项的管理往往是从文件的控制、培训的管理等角度考虑和实施,在引入知识这个概念之后,对这些事项的管理往往需要再增加一个维度。

知识管理是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一个话题,所谓知识管理一般是指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典型的,知识管理涵盖了对知识资源的鉴别、创造、获取、存储、共享、应用等一系列活动。


 

1、知识的鉴别

主要是根据组织的环境、目标等重要因素分析对知识的需求,包括对已有知识的确定和对尚未掌握知识的判断,这涉及到根据各业务流程的实施环节明确组织所积累的知识以及这些知识的主要载体(显性或隐性),根据业务环境及其变化确定所需知识的缺口。

2、知识的创造

是通过创新、改进、学习、总结和探索等活动创造或总结出组织所需的且以往并不具备的知识。一般来说涉及到组织鼓励创新、交流与分享氛围的营造以及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等具体举措,也会涉及到如何有效地引入外部资源来来加强知识的创造过程。

3、知识的获取

是组织对内部已有知识的整理和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典型活动包括将组织内部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对内部知识进行分类、梳理、汇总,从外部如顾客、合作伙伴或公开的知识来源(如互联网、学术期刊)通过购买、合作、兼并等方式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或有针对性地引入相应的人才,也包括典型的参加培训、专业会议等方式获取新的知识。

4、知识的存储

组织建立知识库,将知识存储于组织的内部,既包括了显性的知识也包括了隐性的知识。这其中涉及到存储媒介的选择,检索机制的建立以及对知识的更新等。

5、知识的共享

将知识在组织范围内通过交流、研讨等方式进行共享使其得到更广泛的运用、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包括了组织内部知识的共享以及从外部所获取知识在组织内部的转化,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参加外部培训之后,将培训资料在组织内部分享。

6、知识的应用

利用已有的知识,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之中乃至形成新的知识,这涉及到对知识需求的了解以及将知识运用到具体的业务过程、改进活动、职能与个人等。

ISO质量体系认证的推广使各行各业都规范起来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节奏。现在2015版的问世,是对原来iso质量体系的一个升华。

顾客是企业所需知识的指南。如果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在于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那么对顾客所有的洞察和互动,其目的是在于满足顾客需求、创造顾客价值,那么对顾客所有的洞察和互动,其目的都是要告诉企业:

  • 为了向顾客提供更好的价值企业需要做什么?
  •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做好?

企业若想成功将知识转化为利润,必须建立一个以服务形态为主的知识型组织,而这种结合知识管理与客户关系管理的经营模式,也势必成为知识经济下的企业新主轴,同时成为企业是否能增加利润并提升永续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可将免费的信息与服务传送给顾客,以获得顾客对该企业相关产品与专业知识的信赖,然后再渐进引导顾客未来针对需付费的知识和知识服务进行消费,创造知识的附加价值。

“知识”作为一种资源出现在ISO 9001标准中,这是本次标准换版的重要变化之一,同时也是一个全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意识和实践普遍薄弱的国内企业而言,如何满足新版标准的有关要求,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将这种资源有效转换为价值是需要重点考虑的事情,当然实现这些目的也需要新的“知识”。本文将重点围绕知识与知识管理的基本概念,对标准要求的理解展开探讨。

研发人员需要紧抓科技发展趋势的新脉动,才能掌握正确的技术与产品研发方向。过去,内部的研发人员集体进行头脑风暴,便可激荡出好的点子,公司可以把这些思考、讨论、研发成果,都保存记录在公司的研发知识库。

 

 

 

本文内容转载自体系君,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网系公益性网站,转载文章均注明信息来源与作者姓名或笔名。信息来源中未注明作者单位、姓名的,因无法联系作者,本网亦未注明作者姓名。若涉及著作权问题,请作者即与本网联系(Tel:0573-82086793 ),本网立即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