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05-29
- 点赞: 4
- 浏览量: 2,584 次
《王老师读书日日签》
从厕所需要“革命”,看企业的5S管理。
我一直认为,“5S”管理是改变企业和员工的固有思维与习惯,培育良好教养的有效方法。
我讲课时,往往先从现场的整理、整顿讲起,然后再引到其它三个“S”。有时候举例就要举到企业里的厕所,并强调“细微处见素养”。
记得有一家企业,生产抓得很紧,但客户到公司后往往稍微看一下就走。总经理觉得奇怪,便问一个客户为什么?客户答道:若不是为了订货,我根本不想来你们公司,连解个手也不方便。总经理闻言大窘,因为这个公司的厕所确实要“憋住呼吸进去,踮着脚步出来”,总经理总说太忙,没时间改造一下厕所。“工厂又不是宾馆”,这是我屡次建言后得到的托词。现在顾客放狠话了,才急了起来。
无独有偶,另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听我的课后,觉得很有道理,因为他们也有类似的经历。一家德国潜在客户代表来公司考察,觉得公司厂房、设备都不错,但当他进了厕所出来后,话就很少了,匆匆告辞,离开时的临别赠言是:“如果连厕所也管不好,怎么可能管好质量?”,而且一去不再复返。老总深受刺激,决心推行“5S管理”,并先从厕所的整洁抓起。
其实“5S管理”并不只是打扫卫生,把物品放放整齐,厕所的例子不过是个“引子”。比如,第一个“S”,即整理,不仅是把现场不需要的物品移走,还应根据“整理”传递的理念,减少不必要的会议;不必要的过程;不必要的文件;没有意义的“领导讲话”,乃至现场操作工一些不必要、错误、重复的动作,如此等等。
再说“整顿”,并不仅仅是车间、仓库、办公室物品的“定置摆放”,还包括工作的先后顺序、做事轻重缓急的安排,对管理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很有作用。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5S管理”变成了定期大扫除,“5S”也变成了6S、7S、8S、……,乃至12S。企业根据自身需要,按“5S”中“S”的日语发音增加个把“S”也无可厚非。比如,觉得安全对本企业特别重要,加了个安全,变成“6S”。其实,日本中央劳动灾害防止协会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提出:“安全始于整理整顿,而终于整理整顿”。企业真正把“5S”的理念深入理解了,多加几个“S”,并无意义。如果为了表示自己“管理先进”,上一些所谓“咨询专家”的当,莫名其妙地加上好几个“S”,那不仅“蠢得来像海尔自称全球健康空气领袖品牌”,也会腐蚀企业文化。
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不良习惯也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企业的行为,企业很有必要加以识别和抵制。还是以厕所为例,中国厕所的不干净也是闻名的。许多老外来中国旅游,一个很头疼的问题是找厕所难,找到了更难进入,实在脏得可以。媒体报道,中国的“厕所革命”连党中央领导同志都亲自关心,可见厕所的问题已严重影响我国旅游业形象,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其实,企业解决类似厕所及“5S”管理的这些问题并不难,关键是管理者是否真正想解决。泰国比中国经济不发达,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泰国又穷又脏,“除了性就一无所有”。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绝对,泰国的厕所(洗手间),包括“大排档”边上的洗手间的干净、整洁有目共睹,连用于如厕者的大镜子或地面,稍有一点污迹,立即会有服务员上来仔细擦干净,其管理之规范,获得众多国际游客好评。但有一次,我在泰国一个景点的洗手间看到小便池上面用中文赫然写着“请上前一步”,不禁像被人打了一巴掌,确实有绝少数国人到了泰国,如入“无人之境”,不遵守起码的公共规则,连进了洗手间也像进了“茅坑”所在地,尿迹斑斑,扬长而去。这就是平时习惯所致,也是“5S”中要解决的“素养”问题的体现。
所以,无论是厕所,还是“5S”管理,一些企业搞不好的原因: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根本还在于企业文化,而文化的改变则需要不断的教育和薫陶。不改变文化,“5S”管理必定会流于形式。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