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师:用“工厂语言”做好质量科学普及
  •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06-05
  • 浏览量: 1,622 次

《王老师读书日日签》

质量管理.科普.工厂语言

一些有关ISO9001:2015的辅导文章和培训中,经常提到:“新版标准取消了作业指导书”,这种讲法是片面的。

08版标准也没有规定组织一定要有作业指导书,而是在7.5.1条款中通过“适用时”、“必要时”,对作业指导书的应用范围提出了要求,并非把作业指导书规定为每个组织必须要有的文件。

15版标准的“前言”中已经把新版标准没有“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文件名称的理由讲得很清楚,即“对成文信息的要求更加灵活”。

“更加灵活”和“取消”不是一码事。08版中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都属于“准则”。15版标准同样以“应”这个带强制性的词规定组织必须建立准则。如涉及运行和策划的控制的条款8.1的b)就规定“建立下列内容的准则”:

1)过程;

2)产品和服务的接收

至于“准则”叫什么名称?组织可以自由决定。并“在必要的范围和程度上,确定与保持、保留成文信息”。可见,作业指导书并未“取消”,作为“过程准则”的一种形式,企业可以在“必要时”获得和应用,仅仅是名称不一定要写成“作业指导书”罢了,和08版标准7.5.1条款要求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但如果这样对车间员工讲,员工就会感到“深奥难懂”,这时就需要我们用“工厂语言”来宣贯,这也是有关ISO9001标准的“科普”。

仍以“作业指导书”举例。

有一次,我到一个企业去,总经理告诉我,车间员工对“作业指导书”有抵触情绪。我觉得很奇怪,就请总经理、技术科长、品管科长和我一去到车间去现场查明原因。

车间的每个工位边上,确实挂着作业指导书。便问一名操作工:“这个作业指导书对你有用吗?”,操作工见这么多“领导”围在身边,有点不知所措,用眼光向闻讯赶来的车间主任求助。车间主任对他讲:“你实话实说!”。有了车间主任撑腰,操作工就明确回答:“没有用”。

我便问为什么?操作工答:“看不懂”,车间主任则对着总经理说:“如果照着这个作业指导书去做,必定会出许多不合格品”。我再回头看看技术科长,他若无其事,面带微笑地点头,而品管科长倒是面红耳赤。于是仔细看了看这份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是品管科长的签名,心里就全明白了。

我说:“作业”这个词源于日本,中国话就是“干活”。你们说说,这道工序的操作如果只有工艺文件和图纸能不能保证质量?技术科长马上说:“不行,现在我们的工艺文件都只有工艺参数与工步,太简单了,需要一个更具体的文件指导”。车间主任也说:“老师傅没有指导书还可以,现在新工人太多,有个作业指导书当然对质量、产量都有利,但这样的作业指导书完全像外行写的,有什么用?”。

我笑着对车间主任说:“你这个内行讲讲,这道工序应该怎样操作?要注意哪些问题?”。车间主任受到鼓励,侃侃而谈,技术科长不时点头赞许,操作工也讲:“主任讲的,比较符合实际”。我就趁热打铁:“你把刚才讲的写下来,吃完中饭后交给总经理”。

回到总经理办公室,总经理刚要批评品管科长,我就出来为品管科长讲公道话,对总经理说:“这是职责分配的问题,作业指导书应是技术科最清楚,既然工艺是技术科编写的,对工序操作的要点也最清楚,你怎么分配给品管科了?首先违反ISO9001标准的是你啊!”。总经理笑道:“王老师厉害,绕来绕去又绕到我头上了。不过,王老师说得很对,我过去把ISO9001有关的工作都压在品管科上了,今天对我也是一个教育”。

下午三时左右,车间主任把他刚写好的作业指导书送到了总经理的办公室。总经理又打电话给技术科长、品管科长一起来讨论。技术科长看了后说:“可以了,该写的都写了”。总经理问我是不是真的“可以了?”我回答:“真正使用作业指导书的是操作工,这么多文字的指导书,操作工看得懂吗?有时间看吗?”。车间主任说:“也真是这种情况,我辛辛苦苦写了,他们看不懂,还是老样子”。我一行一行地指着作业指导书,逐字逐句和车间主任、技术科长、品管科长及总经理一起分析,发现有许多重复、多余的、不易理解的话,经过讨论,意见一致,便都删除或修改了。我顺便告诉总经理,这就是“5S”管理中第一个“S”,即“整理”内涵的体现,“5S”管理不仅仅是大扫除。

经过“头脑风暴”修改后的作业指导师精炼得多了。车间主任说:“这道工序有四个工步,我如果按工步写,更有针对性,是不是可以?”。我笑了:“脑子开窍了,开窍了,当然可以啊!最好再加几张照片说明要点,就更好了”。并说:“这份作业指导书的编制人就写车间主任的名字,审核写技术科长的名字,但要等车间验证后再定稿”。品管科长迟疑着问:“那我们的文件控制程序要不要作相应修改?”。我答:“要,明确技术科负责技术文件控制,由技术科或其授权人员编制技术文件”。

我最后告诉他们:“顾客就是产品和服务的接收者,你们编制的作业指导书,接收者就是操作工。所以,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这条原则在企业方方面面都能体现。而且,我们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一定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操作工讲解”。品管科长接着说:“我听王老师上课时讲过,学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纠正他说:“是把学术研究的成果用科普的形式转化为生产力”。总经理拍着腿说:“有道理啊!ISO9001标准是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学术研究成果,今天王老师就是用科普的形式,深入浅出地让我们明白了宣贯标准中的难点,用到生产上,就转化成好的质量了”。

总经理兴致大浓,看看还有一点时间,非要拉我到车间再去看看。刚巧在另一个车间看到“设备点检表”上都没有填写。车间主任和操作工都说不知道为什么要填写这张点检表?我便用汽车驾驶与骑自行车为例,为什么驾驶前要检查刹车、轮胎等与安全及正常使用的关键零部件状态来说明。车间主任和操作工听了都表示真正懂了点检的重要性,从明天开始就认真做。车间主任还主动向我介绍了以前发生的一起由于蒸汽阀泄漏,没有及时检查发现隐患而造成的安全事故,总经理也连连点头,不断地说“生动,生动,受教育了”。

要离开公司前,总经理送我上车。他抓紧时间问我:“王老师,我有个问题想不明白,你又不是我们行业的,怎么你来了,这些问题就解决了,我们自己就解决不了?”。我认真地告诉他:“今天的问题其实还是你们自己解决的。你们有这个行业的专业技术,我只是应用了管理技术。管理技术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使复杂问题条理化、简单化。今天专业技术和管理技术一结合,就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作用”。总经理马上领会,并补充说:“能把复杂问题深入浅出表达,也是一种过硬的本领”。

所以,有些人认为科研是重要的,而科普是阿猫阿狗都能胜任的,这是一种可怕的偏见。科研和科普是科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科普工作就像一块石头投进水里,波纹涟漪会慢慢展开,影响许多人”。设想一下,如果我上课时把我在国际质量学术论坛上发表的论文,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发言稿或者我著作的书与论文照本宣读,以示水平高深。听课的学员即使勉强忍住不打瞌睡,以后听见是王老师上课也不敢再来了。

企业质量人要钻研质量学术问题,但更多的是做质量科普工作。这就需要我们真正理解了,才会形成“工厂语言”,为工人所接受,也使自己的劳动受到尊重。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jqca2004@163.com)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