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08-03
- 点赞: 3
- 浏览量: 2,824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满足穷人需求”不能成为造假售假的理由
电商平台在许多国家都有,但像中国这样红火的好像没有第二个。“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不仅购物方便,价格相对实体店便宜,又解决了不少人就业问题,国家也是支持的。尽管有关市场监管部门对电商平台的假冒伪劣问题多次警告其售假问题,电商平台自己也在“打假”,但效果仍是不很理想。
现在又出来个“拼多多”。假货、山赛货更是多得令人惊奇,引发热议。“拼多多”的负责人说了很多辩解的话,大意是四、五、六线城市居民还很贫穷,他们有这个低价的需求,有需求就有存在,使用拼多多的消费者达三亿多人,因此这个存在是合理的。
有些人也跟着帮腔,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全国居民人均每月可支配收入仅2165元。这点钱怎么能买得起品牌正品?对于穷人,价格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知假售假,知假买假,但“便宜就是王道”,无可厚非。
这些理论貌似有理,但若按此理论,打假治劣就不要再提,因为中国不少地方的老百姓还很穷,他们只能用便宜的假货。打击假冒伪劣就是忽视了这些贫困居民最低层次的生存需求;夺走了电商平台很多商家赖以生存的饭碗。总之,打假治劣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多么堂而皇之;多么体恤穷人!而背后却是“拼多多”的掌控者在三年内身价达到近一百亿美元,这完全是靠“穷人”发的财。
资本家为追求非法利润,手段往往无所不用其极。现在居然想得出用假货来“缩小贫富差距”,来满足“穷人的需求”,从而掩盖他们制假售假敛财的本质,发“穷人财”,也算是商界“诡计高手”了。
缩小贫富差距,满足贫困地区居民响往的生活需求,根本措施还在于改革开放和国家制度设计。对于企业,若确有“扶贫”的愿望,可以考虑产品的设计理念上,如何满足不同群体的顾客需求。“便宜”未必无“好货”,日本的“百元店”就是一个例证;创新未必皆“高端”。创造适用的、符合强制性标准的、价格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满足一部分暂时困难群体的生活需求,难道不算创新?
打着关怀穷人的旗号而制假售假是绝少数富人贪得无厌所精心设计的骗局。消费者总有一天会从“拼多多”的切身经历中发现原来是“坑多多”。无良电商尽管一时“繁花似锦”,到头来终究是败枝落叶。现在国家市场监管部门已对“拼多多”售假等问题介入调查,但愿这些人早日回头,守法经营,才是电商平台的光明大道,也是为电商平台提供货源的制造商的发展之必然需求。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