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 日期: 2016-09-07
- 点赞: 0
- 浏览量: 1,552 次
研究学术问题,要强调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不如此,就难以发扬真理。即使别人的观点有错误,也是可以好好商讨的。
杨振宁院士反对中国现在建造巨型对撞机的观点並非始于近日,争议至少已经三四年了。今年8月8日,对中国现在建造巨型对撞机持“支持”态度的菲尔玆奖获得者、著名华裔数学家、哈佛大学丘成桐教授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公开阐明了他的“支持”观点。8月29日,丘成桐教授又在微信公众号《老顾谈几何》上发表了他为什么“支持”的看法,並表示“杨先生反对高能物理进一步发展,使人费解”。被点名之后,杨振宁院士于9月4日授权科普公众号《知识分子》公布了他的意见。他强调:“我绝不反对高能物理继续发展,我反对的是中国现在开始建造超大对撞机”,並列举了七条理由。次日,即9月5日,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立即在《知识分子》公号上发表文章,表示不同意“杨先生”看法,还特地强调了自己属于“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和“科研一线新生代科学家”的身份。文章后半部分言词之中虽然有些气愤,但亦在情理之中。因为“杨先生”的观点一旦成立,中科院高能所在这一课题上的努力几乎等于“前功尽弃”。至此,这场学术争论基本上还算是君子之争,未伤大雅。也只有绝少数媒体作了报道。
但昨天的情况就有点异常,绝大多数主流媒体几乎同时报道了中科院王贻芳所长在《知识分子》公号上的文章,标题都醒目地包含对杨振宁观点“驳斥”两字,气势有点宏大,步调比较一致。唯有新华社的评论比较平允,说“这一现象本身反映了科技进步”。标题中也没有“驳斥”一词。
其实,据报道,巨型对撞机的建造目前正处于“项目论证”阶段。任何懂点科学的人都知道,这个阶段最需要听取方方面面专家的意见,包括赞同的和反对的意见。只有集思广益,全面论证,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避免项目“先天不足,后患无穷”的局面出现。更何况,若巨型对撞机真正建造成功,会进一步证明为巨型对撞机提供了基础理论的杨振宁学说的正确,而为什么恰恰是杨振宁院士自己起来反对?对此,在项目论证中更应引起重视才对。而不应是马上出来“驳斥”。这些连企业普通员工都知道的头脑风暴法则,难道有些科学家也忘了吗?
所以,学术研讨中,一般都不赞成动用行政力量或與论力量来对付不同意见;不赞成意气用事,感情用事,这都是基本的“规矩”。只有大家按规矩来商量,来研讨,才能形成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才能真正推动技术进步。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