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 日期: 2017-01-10
- 点赞: 0
- 浏览量: 1,284 次
继国家开始对职称制度改革以后,近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又授予了“三无”(无两院院士头衔,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经历)科学家,抗疟药青蒿素的发明者屠呦呦。这是科技界值得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信号:国家需要真抓实干,真才实学型的科技人才。
长期以来,这项奖励只授予两院院士,而且成了不成文的惯例。即使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奖项,这个惯例也未被打破,去年科技界曾为此引起热议,国家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答案终于有了,我们国家对科学成果的尊重已经超过了对身份、头衔的尊重,而且将会成为“新常态”。
屠呦呦入职时,实验室连通风设施也没有,除了在实验室“摇瓶子”,还经常“一头汗两腿泥”,在野外采集样本。她为验证药效,不惜以自身试毒,正是这种实干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历经艰辛,成功研制了抗疟药青蒿素,消除了世界上多少人的痛苦,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使她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项的女科学家。这样的科学家才是为国争光,为民造福,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充分体现了爱国知识分子本色的宝贵人才。
这个重大信号也必将促进人们对学位、职称观念的改变。我国的学位授予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有的甚至已经变成了“商品交换”一样,只要你有官位或大把的钱,或者胆子大到敢于抄袭他人论文,弄个博士、硕士、教授当当,早已不是新闻或难事。当官和老板的履历中凡有在职博士学位的,虽然不全是虚的,但有几个敢以自身真本实力,在公正、公平、公开的条件下来比试比试专业学术水平的?
评职称只看论文,外语、计算机考试成绩,不重视其真实技术水平和贡献,也很不科学,不能全面考察人才。我是参加过市职称评定委员会又怒而拍案而起离开的。参加考评的人往往看不出申报者论文的真正水平,只看有否在期刋上发表过,岂知一些学术期刋版面也可买的。更难以发现申报者的论文竟是其他人的论文拼凑来的。专业水平通常仅凭职称评审办公室几个人和已拜托好的几个评委介绍,是真是假,其他评委都不清楚,一次通不过,做做工作,甚至给点好处,下一次肯定能过关。对于一些实用性强的专业,外语、计算机倒成了有真本实力人才的发展瓶颈。这样考评出来的高级技术人才究竟有多少本事?别说国外不承认这种职称,连老百姓也不相信。可以到三甲医院的专家门诊去看看,有不少所谓“专家”连普通疾病也看不好,最普通的手术也做不了。我前些日子下腹部包块切除手术,缝针的就像杀猪的,针脚粗糙不说,连周围的皮肉也被吊起来了,二十天过去了,仍是疼痛连连,晚上无法直着身体睡眠,当时因是全麻,开始还以为是实习医生干的,后来实在吃不消,问了别的医生才知道,竟然是一位外科主任医师的大作,只好无语。无语归无语,这样的“专家”,还有多少信誉可言?其实,缝合的技术是有的,就是缺少了“真心实意”。所以,嘉兴市质量协会提出的“以真心实意,真才实学,真本实力为企业服务”,不仅是工作方针,也是用人方针;不仅适合于协会,也适合其他组织。比如医院,只要把其中的“企业”两字改为“病人”,並以此衡量医护人员是否真正是人才即可。为什么,因为这个“三真三实”和国家的用人观念也是合拍的。
更奇怪的是现在干部已开始能上能下,职称居然还是终身制。不少人评到了高级职称就失去了继续学习的动力,躺在职称上吃老本,做本职工作是应付,不好好教书育人,救死扶伤,潜心学术,攻克难关,而是到处走穴吹牛皮赚大钱,利用职称影响为企业做广告捞油水,把知识分子最后一点清高和尊严都剥得一丝不剩。在这种情况下,大力表彰屠呦呦这样的科技人员,也是政府的一种导向。
所以,国家此举必将大大鼓舞科技人员以真才实学,真本实力为国效劳,这也是对在企业第一线实干的科技人员的激励。这样的英明决策,我们要大力宣传。我国的科技事业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