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网
- 日期: 2018-06-11
- 点赞: 7
- 浏览量: 2,298 次
《王老师读书日日签》
好像已是两年前,我见到国家认监委自豪地宣布:我国颁发认证证书数和获证组织数已名列“世界第一”。我的第一反应是:“呸!”。
26年前作为我国首批获得英国BSI主任审核员注册资格的喜悦早已一扫而光,而代之于对我国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产品质量认证中的虚假现象深深的担忧。
五年前,媒体曾通过记者暗访揭露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中的猫腻。质量管理体系认证6500元全包;3C认证送红包。我也曾揭露小家电行业3C认证的乱象。质量界的有识之士亦时有发表批评。包括我在内的不少资深外部审核员不愿随波逐流而退出认证外审员队伍。但负责认证认可监督的国家认监委却像聋子、瞎子,不仅不依照《认证认可条例》严加监督,反而把这“世界第一”视为“政绩”,令人叹息。直至今日,通过百度还可轻易查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费用仅需8000元,其手法相当于“低价旅游团”。
我曾作过小范围的调查。结果显示至少有60%以上的企业的体系认证证书是“买”来的;至少有80%以上的认证机构有政府背景或官办协会背景。有的省的一些认证机构的负责人还是省质监局任命的,按县处级待遇。一些根本不懂质量管理的人来负责认证认可,他们只知如何为上司出政绩,出“乱象”是必然的。
认证认可的乱象既害国家、又害企业,也害了许多质量人。企业认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走过场”很正常,如果有“不识相”的外审员指出企业体系有严重缺陷,还被认为:“这个审核员太难弄”,有的企业还专门成立了应付审核的“体系”部门,忘记了建立、实施体系是全企业应参与的大事,失去了许多改进的机会。
从事质量管理的不少同仁也认为“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就是这么一回事,肯定通得过”,不花苦功夫去钻研,至今对国际通用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一知半解或不感兴趣。每每想起,痛心疾首。
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一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全面质量管理再次被提到国家战略层面高度,对认证认可的规范性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五个月后,新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国家认监委终于宣布,“将”专项整治“认证乱象”。并指出整治重点是“违规操作,虚假认证,买证卖证”,同时承认存在“监管薄弱,执法不严”问题,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认证认可的乱象可以用“积重难返”来形容;我国的质量管理则可用“形式主义横行”来概括。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东洋货”还是劣质产品的代名词,而自从引进美国费根堡姆和朱兰创造的全面质量管理后,仅二十多年的时间,就使“日本制造”的质量名扬天下。而我国推行全面质量管理40年了,却不断受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干扰。为了图虚名,一些部门和官办协会时而塞进一些“野鸡货”来误导企业,也让政府部门公信力减弱,消费者上当。弄得现在连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即ISO9001标准的理解和实施也成了难题,产品质量从总体而言,至今与发达国家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这难道不值得反思吗?
首先要反思的是原国家质监总局和国家认监委。企业质量管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这两个部门的一些错误导向有着密切关系。原以为“三鹿奶粉”事件后,会有所改观,但其放任地方质监部门积极为企业产品质量“背书”,热衷于政府部门搞评比的做法却一次又一次使人们失望。
我们企业也要反思。什么时候也变成了迷信所谓“保健品”的老头老太?跟着“名牌评比”凑热闹。是真的“老糊涂”了?还是因眼前局部利益,“揣着明白装糊涂”?
我一直在思考,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为什么一直在强调“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一些领域已经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顽疾。质量管理领域可以说是“重灾区”。尽管靠几次“专项整治”解决不了问题,但终于使我们看到了希望。
但愿这次“专项整治”不要走过场,省得我多花力气,再来一声:“呸!”。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