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润身:“中国制造”的“软肋”在设计开发
  •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网
  • 日期: 2018-06-12
  • 浏览量: 1,084 次

《王老师读书日日签》

中国制造的“软肋”在设计开发

很多国际品牌都是在中国生产加工的,之后贴上国外名牌的标志,卖到世界各地,被人们竞相追逐,这在消费品领域表现尤甚。

三年前,曾轰动一时的“到日本买马桶盖”新闻中,有一条“国人从日本买回来的马桶盖产自杭州”特别吸睛。有人以此来说明“中国制造”不比“日本制造”差,批评国人海外“买买买”是“崇洋媚外”。但仔细一看,这种马桶盖的品牌是著名的“松下”,杭州的企业只是生产加工,设计与品牌效应还是松下的。这种新闻自我安慰的成份实在太多了些。

不仅是马桶盖,其他消费品也有类似情况。以服装为例,中国的服装行业一度十分兴旺,但却缺少自有品牌,因为款式、板型、面料的设计开发跟不上潮流需要,再加上国内优厚的出口退税政策和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也就开开心心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了。但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很多中国服装企业失去了优势,一些国际品牌也把加工点放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越南、孟加拉,甚至非洲国家去了。

相比之下,“Made in China”的加工质量优于越南、孟加拉等不发达国家。中国游客在国外如果买到一件国外名牌衣服,营业员会特地告诉你:“This is made in China”,也就是说恭喜你了,你买到了加工质量较好的服装。有国内邻居举家来泰国旅游,看到大商场内许多国际品牌的服装、皮鞋、包包都在打折,有的低到2折,喜不自胜,摆出一付“血拼”的架势,“疯狂”购物。我和太太在一边坐着,因为体力不支了。但等他们要付款时,我会把“血拼”者买下的物品一件一件地问营业员:“Where is this made?”,如果回答是“China”,我就让他们买,中国的出口产品制造质量还是比较好的。如果回答是孟加拉之类的,就劝他们别买,因为制造质量不能保证,回国后发现问题再来退货太麻烦。

“Made in China”在生产加工质量上已占了比较优势,这就是“机遇”,而且出口的产品质量比内销产品质量好,更说明加工质量在竞争中领先,“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不为”的主要原因是对内销产品降低了质量标准要求。

因此,中国的消费品没有形成国际知名品牌,关键还是创新动力缺乏以及对设计开发的质量管理不重视。

消费品的创新通常不一定是颠覆性的创新,而往往是某种性能、外观、材料、关键元器件上有所突破,满足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这样的创新很多在企业自身或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就能完成,可惜往往被忽略。

仍以服装为例,西班牙品牌ZARA是世界著名四大平民品牌之一,尤以款式设计引领潮流著称。但“引领”背后是大量设计师在世界各地时装展览会上“抢”设计新元素,然后把有用的新元素凑在一起,确保每个星期都能推出新款式。中国的服装企业家有这个意识吗?肯这样投入吗?

如果没有大量有效的信息作为“设计和开发输入”,即使设计评审、验证、确认通过,也不可能有适合消费者潜在需求的“设计和开发输出”。产品不受顾客欢迎,当然也不会形成品牌效应。

有时侯看到一些国际著名品牌衣服,几小块面料组合在一起,就可卖到一两千元,真有点不可思议。但没办法,这就是品牌效应。

消费品如此,其他工业产品又何尝不是如此?就以人们时常离不开的药物为例,瑞士诺华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全世界各国,包括美国都服贴。其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药品的科研开发上花了大力气,研发投入占净收入50%以上。治疗白血病的“格列卫”和给我治疗眼底黄斑变性出血的Lucentis都是诺华发明的。这样的企业品牌效应早已超过一张体系认证证书的效果。

企业有了自有的著名品牌,再出口到国外,大把大把赚老外的钱,回来再大把大地增加有贡献员工的薪酬,使大家过上好日子,这才是真本事。

所以,“中国制造”必须适时把质量管理的重点转到设计开发阶段上来,设计开发既需要专业技术,也需要管理技术。这是十九年前我一篇论文的观点,至今应该更适用。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