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润身:社会需要良知和直言,为《环球时报》胡锡进先生点赞
  •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09-17
  • 浏览量: 2,020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知识和良知

一个人有知识,不等于有良知。许多落马贪官都有“博士”、“博士后”、“硕士”、“在职研究生”等学位头衔,但连做人的起码良知都没有,在未被查处前,装出一付什么都懂的样子,耀武扬威,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一旦东窗事发,丑态毕露。所以,坚持做人良知比有知识更重要,方向错了,“力量”也往歪处使了。

质量管理上形式主义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管质量的一些官员和一部分企业老板失去了良知,一个给你荣誉与优惠政策,另一个则报之于金钱。于是质量上的弄虚作假就通行无阻。近几年被曝光的危害人身安全的劣质产品,有几个头上没有政府部门授予的“光环”?

一旦失去良知,行为就荒诞不经。比如,什么是“名牌”?经常被人冒牌的品牌就是“名牌”;什么是“人才”?被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抢”着要的人就是“人才”。这都是基本常识,用不到花大笔纳税人的钱去由政府部门或官办协会去评比名牌,或搞那种虚头虚脑的“人才工程”。说穿了,还是一些官员为了“政绩”。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质量管理上的浮躁,着实挫伤了一些认真踏实从事质量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环球时报》总编胡锡进先生在其微博上说:“社会深处弥漫着一种低落的情绪”,似乎也有类似看法,但我觉得他这个结论不够全面、有些武断,不敢苟同。胡先生是个很可爱的媒体人。他在网上常被人戏称为“五毛”,我不知“五毛”与“一块”是什么关系,但知道这一定是贬义词,这样骂人不好。我对胡先生的一些观点也常不赞同。不过,对他敢于直言自己观点的做法还是欣赏的。如果他说:“社会在较大程度上弥漫着浮躁情绪”,可能会比“低落的情绪”更为贴切。但他能说出来总比隐藏在心里坦荡,只要出于公心,还是值得点赞的。

什么是“知识”?什么是“良知”?品质革命究竟应怎样推进,才能使我们的产品质量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不再受制于人?“三观”不同的人,理解也会不同。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毕竟还是能弄明白的。弄明白了,投身于品质革命的积极性自然也就调动起来了。

我们质量人,不仅要学知识,更要学做人的道理,唯有良知占了制高点,品质革命才能进行下去。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