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润身:中美贸易摩擦启示:我们也有可反思之处
  •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协会
  • 日期: 2018-09-20
  • 浏览量: 21,895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中美贸易摩擦启示,?我们应该反思什么?

中美贸易摩擦愈演愈烈,特朗普的目的越来越明显,即企图以此压垮中国经济,进而达到其政治目的,可谓“美帝亡我之心不死”的又一次充分表演。

我从来认为,国家之间只有利益关系。那些“朋友”、“粉丝”、“同志加兄弟”只是外交辞令。局部利益暂时一致时,握手言欢加拥抱;核心利益不一致时“翻脸不认人”、“一剑封喉”。

中美贸易摩擦说到底是核心利益之争,制度之争。因此,面对特朗普的讹诈与施压,我们一是不怕,二是要认真对待。当前的摩擦已经不是“双方受害”的问题,而是正在演变成一种“零和博奕”。在这种时候,没有必要过多地评价中美贸易摩擦对美国产业与美国民众的损害,我们又不是美国的总统,更不是美国人民的代言人,犯不着操这门子心。现在考虑的重点是如何应对,并利用这个时机,调整策略,增强实力,粉碎特朗普的单边贸易主义和霸权主义。

正因如此,我们也要反思,哪些方面需要改进?我的看法是:

一,过度保护低质低价出口产品生产企业弊大于利。

我国对出口商品一直维持着较高的出口退税率。机电、服装等一些行业的产品出口退税率甚至高达16%,亦即这些企业即使产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甚至没有任何销售利润,仅靠出口退税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这样的企业很难有技术研发和提高品质的压力和动力,产品的“可替代性”强,而我们的出口退税的特惠模式又掩盖了潜在的风险。因此,在美国提高关税后,此类企业往往缺乏自我消化能力,增加了国家负担。事实证明,对低质低价出口产品企业过度保护的政策值得反思。

二,民营企业和工薪族税负过高。

年年说给企业减税减负,但企业却觉得钱更少了,个中原因,值得深思。还有,工薪族一个月五六千元工资,还要交个人所得税。住房、医疗、教育、养老问题都需要积蓄,而存在银行的辛苦钱又不断缩水,对相当一部分工薪族或退休者而言,生活负担很重,没有更多的钱来“消费升级”。

娃哈哈的宗庆后在2018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上表示:政府、企业(应该)反思一下,如果把员工、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大家都有钱消费自己的产品,也不会用过度出口来拉动经济,也不会在世界上发生贸易摩擦。他还认为:我们自己辛辛苦苦加班生产出来的产品,因为消费不足,在国内市场无法消化,最后低价出口到发达国家,关键是“出口了,人家还不卖产品给我们”。话虽然说得有点偏颇,但在国家财政增收10%的情况下,宗庆后的看法有一定代表性。如何减轻企业与老百姓负担,提高内需市场的消化能力,也是值得反思的。

三,品质革命没有真正推动,一些政府部门懒政、怠政,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及外部环境明显变化尚缺乏“共克时艰”的氛围。

中美贸易摩擦中,我们的一个软肋是缺少核心技术,产品质量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提高产品质量;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又正式提出“品质革命”,但一些部门及地方对这场“革命”反应比较平淡。不少地方仍然沿用“评比”等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方法干预企业的质量管理,错位的政府行为严重干扰了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以致迫切需要的产品,由于质量不过关,做不出来,美国就封锁这些产品向中国出口。而能够做得出来,并可向国外出口的,靠的不是质量优势,而是价格便宜,可替代性强的商品。前几年,媒体炒得发热的“日本马桶盖杭州制造”,意图证明中国产品质量不比日本产品质量差,却忘记了这马桶盖的品牌是日本的“松下”。在全球知名品牌咨询公司英国博略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价值100大品牌”排行榜中,我国制造业产品品牌只占两席。这种情况若不改变,受制于人的时间也会相应延长。为什么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的质量行政行为一直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不一致,更值得反思。

从“全面超越美国”到“共克时艰”,才几个月,舆论转变是有点快。但前者是谬论,后者是客观要求。“共克时艰”不是要大家一起过苦日子,而是要求政府、企业、民众在经济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形成共识,凝聚人心,共同应对外部环境的明显变化。如果大家都只从局部利益考虑,恐怕这场中美贸易摩擦,至少还有二十年好拖。

因此,我们需要冷静而又认真的反思,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确保我们的奋斗目标胜利完成。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