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师:在开展QCC活动中吸收六西格玛管理的长处
  • 信息来源: 嘉兴质量协会
  • 日期: 2019-04-17
  • 浏览量: 1,510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在新QCC活动中加入六西格玛管理的一些适用方法

六西格玛管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源于美国摩托罗拉公司,后来在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取得重大发展的一种属于质量经济学范畴的管理技术。

许多美国企业崇尚六西格玛管理,甚至视为一种企业文化。如世界著名的美国生产工程机械、矿山设备、发动机的卡特彼勒公司(CAT)在其企业介绍中就这样描述:

企业文化

六西格玛的长期成果将在我们培养的未来领导精英中加以体现。作为行业领导者,我们将面临日益复杂的问题,而这些领导的精英将时刻准备着去解决这些问题。如今,已有30000多员工参与到六西格玛中,并正在为卡特彼勒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可见六西格玛管理在一些美国企业中的地位。

我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引进六西格玛管理的,我也是在那个时候接受摩托罗拉亚太地区培训部有关六西格玛管理知识培训的,后来又有机会实地考察了摩托罗拉菲律宾公司的六西格玛管理,深受启发。可惜,由于我国在推行六西格玛管理中过分强调统计技术;过分强调企业向有关协会报考六西格玛管理绿带、黑带的重要性,结果和推行QCC活动一样,只有绝少数大企业参与,而且流于形式甚多。

但是,六西格玛管理确实是一种科学方法,而且在很多方面与QCC及ISO9001标准的要求相似。比如,六西格玛管理中的DIMAC程序,仔细分析,和PDCA循环的要求是不矛盾的,某些方面比PDCA循环要求更详细一些。

如在DIMAC程序中的D(define),即定义或界定阶段,六西格玛管理引入的单位产品缺陷率(DPU)就为QCC活动的选题扩大了范围。因为即使合格率相同,但单位产品的缺陷(如疵点、磕碰伤及其他标准允许的轻缺陷数)不同,顾客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某项标准规定单位产品某种疵点不超过5个,均作为该项质量指标合格。但可以设想一下,顾客拿到的平均只有一个疵点的合格品和拿到平均四个疵点的合格品,评价会是一致吗?所以,六西格玛管理重视减少缺陷数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可管理的。

再如,六西格玛管理中的SIPOC流程图(供方-输入-过程-输出-顾客)和ISO9001:2015标准中“引言”部份0.3.1“过程方法 总则”的表述是基本一致的。ISO9001:2015标准“引言”中0.3.1的“单一过程要素示意图”和六西格玛管理的SIPOC没有什么区别,仅是将SIPOC中的“过程”改为了“活动”,毕竟与六西格玛的诞生相隔近三十年了,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知道,无论是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还是开展QCC活动,都离不开过程方法。唯有如此,才能理解和持续满足要求;从增值角度考虑过程;获得有效的过程绩效;在评价数椐和信息的基础上改进过程。六西格玛管理的SIPOC强调对“输入”测量的重要性更是这种管理方法的一大亮点。比如,生产前必须对工艺进行验证,这就是一种“输入测量”,输入错误必然导致输出错误,这和日本质量管理专家山本好孝先生学术讲座中提到的“转写精度”是一致的。QCC活动项目无论大小,均都应考虑过程方法,这也是QCC活动取得持续成功的必要条件。

由于产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六西格玛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管理,甚至项目课题与团队成员也由上级指定,以解决企业遇到的“大问题”为主。使用的统计技术也多,而且复杂,如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假设检验等等,显然与QCC活动自下而上,自愿组织;强调统计技术只是为分析解决问题而用;强调从员工身边的小问题入手是不一致的。这种自上而下,带有指令性的做法也会影响员工参与的积极性。

每一种管理方法的长期存在,必定有其科学性和一定的适用性支撑。我们在开展QCC活动中不仅不能否定六西格玛管理,而且还应取其有用部分,充实到我们正在开展的QCC活动中去,使实施ISO9001:2015标准第10章“改进”的内涵更加丰富,使QCC活动在“改进”中发挥更大作用。这也是质量人不断进取的题中应有之义。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