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师:2020 通过提高产品适用性来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19-12-16
  • 浏览量: 1,400 次

【王老师读书心得】

2020,通过提高产品“适用性”来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前些日子,泰国有持续五六天时间遭遇几十年未见的“天寒地冻”,“冻”到什么程度?夜间最低温度“居然”是12度至16度,泰北山区“冻”到只有10度左右。一些怕热的外国游客只觉得“凉快、舒服”,但泰国媒体报道,这种“凉快”天气让泰国人叫苦连天,至少有5人被“冻”死,近千人进了医院。网上一片“冷啊、冻啊”,网友调侃:“只有裏着被子去上班了”,还有的网友把在被窝里“冻得瑟瑟发抖”的贴图发到社交媒体表示“冻”得受不了。如果在中国,气温十几度会冻死人,这简直是笑话,但在泰国却似乎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灾难”。泰国人习惯于二十多度至三十多度的高温环境,估计身体机能也已发生相应变化,一旦出现十几度的气温就适应不了,身体好的,忍一忍也就过去了,但身体机能应变能力差的,或病或死,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人对外部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重要性。

由此想到,企业其实也一样,也有一个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2019年,大家逐步读懂了外部环境的变化并非企业自己所能左右,对什么是“风险”也有了切身体会。从主流媒体近日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报道,可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仍然会在2020年继续,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面临的风险与挑战不会减少。这就不能不引起企业界的高度重视,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应对风险?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15年提出的“基于风险的思维”能有效地帮助企业“策划和实施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ISO指出:“风险是不确定性的影响,不确定性可能有正面的影响,也可能有负面的影响,风险的正面影响可能提供机遇,但并非所有的正面影响均可能提供机遇”。ISO还特别强调“组织环境”,指出“组织环境”就是与组织宗旨与战略方向有关的“各种外部与内部因素”,要求对这些因素“进行监视和评审”。这就告诉我们,在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的情况下,企业必须识别风险,策划与制定应对风险的措施,监视与评审内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及时启动事先策划的应对措施,把挑战化为有正面影响的机遇。

机遇来自哪里?必须看到,企业是通过提供产品与服务来生存与发展的。提供的产品与服务,顾客越感到适用,就越欢迎,企业效益才会好,即使外部环境再变化,只要始终坚持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顾客,企业就不会像上面所说的有些泰国人那样,“冻得瑟瑟发抖”,如果企业开发了比其他企业更适合于目标顾客的产品,乃至别人暂时无法生产的产品,质量上胜人一筹,也就获得了发展的“机遇”。

因此,经济下行压力越大,企业越要注意提高产品的“适用性”。全面质量管理的创始人之一、美国的J.M 朱兰博士认为:“质量职能中的所有慨念,没有一个比适用性更为影响深远,更为重要了”。说明产品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产品适用性上。只有适用性好,符合性又能保证的产品才能打开销路,才能给社会与企业带来效益。而没有效益的企业,就只能等着在外部环境变化中被“冻死”。

2020,资本玩家快玩完了。前几年,有的企业不学好,不努力抓实体经济,想一口气发大财,结果如何?人们都已看到。因此,应对风险与挑战,唯一的途径是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中最重要的又是产品与服务对顾客变化了的需求,包括顾客潜在需求的应变能力,也就是不断提高产品的适用性。

提高产品的适用性,肯定需要专业技术;需要科研开发;需要创新。但许多企业,包括日本、德国的一些著名企业,近年来曾经出现的一些“质量门”事件告诉人们,最终发现这些质量问题并非专业技术没有过关,而是出在质量管理的放松上。比如,片面降低成本,为了“拧干毛巾里最后一滴水”,违反科学规范,缩短了汽车的设计验证时间,以致汽车投放客户后,运行一段时间就发现安全隐患,甚至事故,导致企业信誉受到严重打击。在我们的企业中,设计输入没有充分反映顾客需求与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缺少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技术信息;就匆忙投入设计。设计过程中又没有经过认真的评审、验证、确认,就投入生产。设计输出的技术文件,尤其是“产品接收准则”不能满足设计输入的要求,从而造成经济与信誉损失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惜至今很少见到企业设计开发技术人员认真学习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不少企业还存在着“个别技术人员对一个产品的设计开发一包到底”的情况,这种状况不改变,产品适用性就不知从何谈起了。

十九年前,我在被称为世界三大质量组织之一的欧洲质量组织召开的第44届年会上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质量管理》论文,这是我国质量学术界第一次在这个著名质量论坛上发表论文,文章指出在21世纪,中国质量管理的重点必然要转向设计开发阶段。这个观点引起到会代表极大兴趣。许多外国代表纷纷要求与我座谈,问我根据什么提出这一论点?我当时答道:“中国的改革开放决定了中国不会永远当世界工厂,必然要加强设计开发,创造属于自己的高质量品牌,否则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不可能强大”,可惜论文发表后,尽管许多国家的学术机构发邀请函,请我去学术交流。而且四年后,我的另一篇论文:《营造魅力质量》,也是涉及产品设计开发的,主要论述如何使产品吸引顾客,又被第48届欧洲质量组织年会录用。而在当时不少人还以“代工”为荣的气氛下,我的观点显然有点“不合时宜”。国内有关部门对我论文的观点没有重视,甚至有些官员根本没有看我的论文,就评价我的论文:“可能对世界有用,对我们这里也没有什么用”。

现在再回过头来省视,由于一些政府部门观念滞后,不重视科学规律,总想依靠权力,把形式主义的标新立异冠以“创新”,热衷于评奖;热衷于为企业质量背书,为自己增加“政绩”,给我国产品质量的提高,尤其是产品的适用性造成负面影响,我国产品总体质量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总体上设计质量水平落后于制造质量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好在这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正在采取有力措施。但我的切身经历使我进一步体会到,一个正确的认识要成为“共识”必定会有一个艰难过程。这也许是我后来特别重视与爱惜质量人才,鼓励他们大胆创新,大胆建言,积极为他们创造发展平台,并在质量管理问题上坚持科学观点,持续发声,坚持在76岁高龄仍站在讲台上为企业学员传道授业解惑的内心动力。

我一直主张,有条件的企业,让设计开发技术人员到国内外先进企业去看看,核心技术当然不可能给你看,但设计开发的管理方法还是可以见得到的;与发达国家产品质量管理的差距也是能感觉得到的。而保持空杯心态,承认差距,虚心向同行,甚至向一线工人学习,恰恰是我们不少企业的设计开发技术人员所缺少的思维方式。

通过提高产品适用性来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并非企业设计开发部门一家就能完成。企业需要创新的氛围;需要信息流畅通;需要团队合作精神。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包括最高管理者的全员参与。

我上课时经常提到:“恐龙大不大?恐龙强不强?恐龙在哪里?恐龙在博物馆里,恐龙为什么会灭绝?因为恐龙适应不了气候的急剧变化”。但愿这段话能对我们的企业提高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增强应变能力有所启发。2020,以更新的观念和方法迎接风险与挑战。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