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王老师:“洋厂长”和“洋顾问”的启示:“工匠精神”不能流于口号
  •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20-10-27
  • 浏览量: 1,176 次

这两天“嘉兴质量”微信转载的“洋厂长走了,结果武柴没了”一文(来源:零缺陷),是一个可载入我国质量管理历史的典型案例,真人真事。

八十年代中期,德国老专家格里希作为我国第一个聘任的“洋厂长”,来武汉柴油机厂任职。他上任后大刀阔斧搞改革,不留情面,直接到生产第一线调研,从气缸清洁度(铁砂)入手,狠抓产品质量,仅仅半年时间,就使武汉柴油机厂的产品质量显著改善。但他的做法却遭到一些人强烈反对,格里希只做了两年武柴厂长,就卸任了。

格里希走后,武汉柴油机厂就立即把他建立的制度与检测体系废了,这样做的结果是武汉柴油机厂的产品质量直线下降,销路逐步断了。没有几年,武柴即被市场淘汰出局。

尽管这已是历史,至今读来,仍发人深思,格里希是当时国务院领导同志十分尊重的专家,但照样被保守力量赶下台,改革之难,可见一斑。

记得九十年代末,嘉兴市质量协会曾邀请法国退休工程师协会的一位老专家阿兰(Alain)来当顾问,他曾是一家跨国公司的总经理。阿兰和格里希一样,也是一来就全身心投入工作。记得他刚到的第一天,市里几个有关部门领导同志请他共进晚餐,以示欢迎。阿兰见有那么多人,那么多菜,竟一脸严肃,坐下来就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吃饭的”,弄得译员都不便翻译。有位领导同志在就餐时大谈中法友谊,这老头居然回答:“我不是外交官”。饭后,他就要我给他工作任务清单。当天晚上他就写好调研提纲给我,第二天就深入企业车间去调查研究了。

后来,他向我“述职”时,我问他通过调研,最深的感受是什么?他回答我:“观念上差距太大,什么都讲钱,做得好加钱,做得不好扣钱,没有考虑员工受到尊重的需要,而且很难说服管理者”。

陪同他调研的翻译和我说,有的企业还认为这位法国专家不是同行业的,是“外行”,对他的建议不置可否。不料翻译的话被阿兰听见了,他有些气愤地对我说:“什么外行、内行?为什么工人把加工好的半成品随便扔在机床边上?为什么连工位器具也不肯给工人配备?为什么这么多磕碰伤、污迹的半成品可以进入下道工序?什么原因?傻瓜也能看得出来”。

“洋厂长”格里希和嘉兴市质协聘请的“洋顾问”阿兰针对的都不是复杂的专业技术难题。他们抓住的都是管理上易忽略的薄弱环节,无论是柴油机气缸里的铁砂,还是半成品的磕碰伤,从技术上根本不算难题。他们却紧抓不放,用事实来说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我当时见这位法国老专家,尽管是外国人,但痛心之情,溢于言表。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益求精”理念的自然流露。

活生生的案例发生多少年了,不需要多少投入就可解决不少一些属于“常见病、多发病”的质量问题,新QCC活动又为企业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可惜至今还未引起不少企业重视。感叹之余,不禁觉得最难改变的是人的惯性思维,亦即观念问题。我们平时常讲“工匠精神”,行动中往往流于口号。常常“差不多”就行,对一些质量问题见怪不怪,能应付客户就行。这是最最值得引起重视的啊!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