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任家贵:用系统方法解决质量问题––QCC活动的实例
  • 信息来源: 嘉兴市质量协会
  • 日期: 2021-04-19
  • 浏览量: 1,686 次

用系统方法解决质量问题––QCC活动的实例

某客户专用螺栓与预埋在混泥土中的塑料套管拧紧使用。小批量到大批量过程中,表面做银色金属烤漆工序,遇到一个质量难题:螺栓烤漆面有“杆部划伤”,属于外观不良。但防锈功能满足(中性盐雾实验GB/T 10125-2012 ,NSS-120小时5级以上)。表面处理车间迫于交货压力,临时对策是“人工排列,避免杆部触碰”。除了效率低、人工多之外,良品率还是保证99.96%以上,但此临时措施一用就一年过去。

有一天,质量部门利用年度审核的机会,弱弱地与客户审核质量工程师沟通,希望降低外观接受标准,后来客户的质量和技术部门从实际使用的质量要求出发同意修改,将外观和盐雾测试标准同时放宽一级,这样一来产品的摆放量立即增加了约20%。单位小时产出多了20%,生产成本也就立即下降下来。这样又是两年过去。

后来有一天,客户使用现场反应铁榔头敲击螺栓时,螺栓会从塑料螺母管中松脱不良。这个产品每批都按照国标GB/T 2828抽样检测过的,全符合要求。看样子是设计漏洞了。很快客户的专家研讨结论出来:增加相关“防松检测”要求,但产品工艺暂不能指定,由生产厂家提供确认。

业务立即发起了技术变更流程,难题直接到了技术部门。怎么做到防松要求?做什么改变?怎么做?怎么检测?谁来做?能否标准化?一连串问题摆在技术主管面前。不慌,成立小组来解决吧。

研发中心成立的技术小组,通过头脑风暴、很快推理得出一个要因“摩擦系数低了”。

相应的对策怎么选?提高摩擦系数主要考虑三要素:1、轴力增加,2、螺栓头下承面摩擦系数增加,3、螺纹摩擦系数增加。 通过专业技术软件模拟分析,螺纹影响比50%,螺栓头下支撑面影响40%,轴力影响10%。选择在螺纹部位和螺栓头下支撑改变。

如何增大螺栓的螺纹摩擦系数?先通过层层排除,后来用亲和图分析选择了“增加螺栓的螺纹表面粗糙度到某值”。

如何增加表面粗糙度?通过亲和图选择增加了“热处理前直径1.2mm钢丸喷砂30分钟”工艺。其他工艺不变。两天后,成品送到实验室,很快质量部的防松检测试结果出来:“合格”。

客户允收1万只试装。又过了几天客户同意按此标准继续供货,保证客户工地使用。

就在这样的改进中,此时螺栓杆部也同样的粗糙了,有个烤漆排料的员工发现,不用排列也不会划伤。因为粗糙了不易滑动,接触点变小了。经过验证,不排列可行,客户确认合格。 可能手想偷懒,头脑不偷懒的员工,往往是改善的主流人群吧。公司经过程序同意修改烤漆施工说明书SOP,固化工艺到如今。故事先讲到这里,故事没有结束。

从这个故事的体会1:生产现场只能是质量控制点的作用,质量管理部是线的作用,设计是面的作用。因为质量部沟通降低标准就避免了相对质量控制过度,设计改了摩擦系数也促使烤漆工序改了效率。也不禁想起产品质量是设计出来的道理。生产部、质检部是质量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他们要发挥作用需要技术的桥梁作用,有机的运转起来,想到王老师讲三论的“信息论”,对外交流信息,更要有开放的心态,大胆交流,系统间交互发生作用立即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技术部控制质量的源头,信息比较多,更能系统的分析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作用。

从这个故事的体会2:防松是螺栓连接的关键指标,不满足是不能使用的。但客户应用端往往不专业,他提不出具体要求,我们生产的设计者又往往只注重客户明确要求的部分,关心生产过程,不太研究客户的潜在风险与需要。这在今后都可大有作为。因为零件只是机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在合适拧紧工艺之下才能发挥恰当的作用。

从这个故事的体会3:今天再去看这个过程,仍然觉得非常别扭,自动化程度低,还不提智能化生产,浪费随处可见。或许是身在庐山不知庐山真面目,盲点象限还很大吧。

从这个故事的体会4:客户如何发现的问题,不是专家,不是检测。起因是铺好的铁轨,一名小偷一夜间拆掉数百套螺栓,调查组分析认为没有特制工具是不可能如此快速拆卸,毕竟拧紧力矩很大,拆下非常费体力。当抓到小偷审讯时发现一个意外:小偷只是简单的铁榔头敲击,有的就松出来了,监理和专家听到傻眼了,非常紧张,这意味着设计有缺陷,这个组合是通过当下所有测试的。

有趣的是客户给的试标准就是模仿小偷敲击。小偷可能还不知道,他的智慧在另一个质量改进系统里做出贡献。

谢谢,与市质协的会员朋友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

(编者注:本文为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制造总监任家贵在“市质协会员联络群(线上质量沙龙)” 的发言)

原创文章,码字不易,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阅读、转发朋友圈。如有媒体拟转载,请联系(0573-82086793)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