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 日期: 2016-05-26
- 点赞: 0
- 浏览量: 2,334 次
一个大学办个校庆,发个公告,何以引发网上热议?人们不是对浙江大学有偏见,而是对当前的高等教育越来越看不懂。
明明可以写得大家都看得懂的文章,偏偏要写得绝大部分人看不懂;明明可以讲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话,偏偏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使大部分人茫然。从而显示自己的”文化底蕴”和”水平”。这是当前高校和社会精英们的一种时髦,包括质量管理在内。
就以浙大这篇校庆公告为例。自以为得意杰作,但很多人不买帐,除了大呼”看不懂”之外,更有国学行家指出,即使是以文言文水平而论,公告也有不少”硬伤”,更难以表述浙大这120年的精神。
其实浙大有其光荣传统,有浓厚文化沉淀的精神。当年竺可桢老校长定下的校训:”求是”,已扎根于浙大几代师生。凡求是者,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学。正因如此,浙大才为国家作出了卓越贡献,曾被称为”东方的剑桥”。牛津大学也曾作过决定,凡浙大学生毕业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可视为”牛津之高级生”。如此荣誉,决非虚得。
更贴切一点,浙大绝大部分教师学子的家国情怀,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我记得在浙大读书时,一位被打成右派的著名教授,下放在实验室当”教辅”。我当时对政治知之甚少,所以”立场不稳”,经常不晓避嫌,在夜自习时,去向这位”右派”请教学业。他亦总是耐心辅导。有一次,我忍不住问这位老人,这样对你不公平,你怎么还天天晚上来加班,心里不憋屈吗?老师深邃的眼晴定定地看着我,沉默半晌,低声说了一段我永生难忘的话:”国家就像母亲,我们就是子女。母亲有时打子女几下,无论打重打轻,母亲还是母亲,做子女的不能忘了孝道”。这就是浙大教授,这就是浙大精神!
可惜,这篇古文体公告没有突出这种精神,也没有充分体现浙大的校训。照理,定稿者至少可以稍微”慎思”一下,浙大这几年怎么会和其他一些高校一样,为了钱,不少教授可忘为师之道,不愿安下心来培养莘莘学子,却热心于教老板,当师爷。不少学生也不甘坐冷板凳苦读书,热心于走捷径。浙大从”东方剑桥”到失落于USNEWS公布的最新世界高校排名评价百强之外,绝非偶然。可能这样反思了,这篇公告就不会是所谓”底蕴文化”的显摆。
平心而论,社会上, 其他高校有更甚者,抄袭论文,学术作假,到处扩招,教授像老板,老板当教授,教育质量下降,早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一大痛点。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挖空心思送孩子出国;经济条件差一点的,看着自己千辛万苦掙来的钱换了个连工作单位也找不到的”大学生”。个中滋味,可想而知。
为什么曾任浙大校党委副书记的郑强教授要呐喊?为什么郑强这样的校长受欢迎?为什么一些有良知的教授要”愤怒”?其实,都反映了社会对教育事业改革的期待!
大学老师和大学毕业生都是时代精英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有精英也开始走向堕落,就为社会敲响了警钟。
几乎每个家庭都有孩子,一些工薪阶层的父母,他们省吃俭用,费尽心血要把孩子送进大学。唯一的愿望,就是让孩子多学一点知识,”将来有点出息”。这个愿望並不过分。
但愿这次对浙大校庆公告的热议,能对高等教育改革有所触动。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教育质量的提高,包括当前的品质革命。国家实在太需要人才了!